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欢迎进入全国市长研修学院(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)

设为主页 | 收藏本站 | English |   注册

logo

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(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)

当前位置:教学教研 > 教研成果 > 应急培训中的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案例教学

应急培训中的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案例教学

阅读:4965时间:2017-01-10 15:38:00

分享至:

分享到朋友圈

X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 “扫一扫”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。

字号:【小】【中】【大】

      目前,应急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新专业,在各级党校、行政学院得到高度重视,成为各类主体班的必开课程。搞好应急培训,需要紧扣应急培训目的,按照应急培训特点,着眼提高应急能力,不断创新应急培训的方法。自2005年以来,笔者作为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的教师,在主体班开展的在应急管理培训中,逐步探索使用了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案例教学方法,取得了一些成效,也收获了一些经验和认识。

  一、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的含义

  “问题框架”是指在应急培训的案例教学中,主讲教师把所选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应对处置的完整过程,有目的地切分为若干个重要的“小环节”,每个“小环节”就是一个小问题,每个“小问题”就是一个研讨对象。这些“小问题”既相对独立,又相互联系;可以增加,可以减少;可以按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讨论,也能根据研讨主题打破时间顺序讨论。这样,成为一个可拆可合的组合,整个事件就被改造成为适合应急培训案例教学的“框架结构”。课堂教学时,根据学员的行业和人数,教学时间、教学场地和辅助器材情况,由主讲教师对将要研讨的“问题”进行适当整合。

  “问题框架”在应急培训案例教学中的优点是:复制了突发事件的主要过程和应急处置的关键场景,使学员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;把一个大问题解析为若干个小问题,便于分析研讨;每个小问题对应一个应急管理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,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;每个小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悬念,能够激发学员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;教师在选择小问题时有较多的选择余地,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。

  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涉及四个过程。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,二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,三是学员的案例研讨过程,四是教师在案例研讨中进行点评、小结、提示、拓展的过程。“同步研讨”是指在案例研讨中要做到四个过程同步进行,即每介绍突发事件发展过程的一个小环节,就提出一个应急管理当中面临的问题交学员研讨,学员研讨完后,教师随即提供真实的应急处置情况与学员的研讨结果进行比较,然后教师或点评学员研讨的表现,或总结学员讨论的观点,或提示应当注意的事项,或拓展有关应急管理的知识。

  二、在应急培训案例教学中同步研讨的作用

  1.课堂研讨形成了连续性。通常的案例教学由四个基本环节组成:介绍案例背景和案例;分组讨论指定问题;各组推选代表发言;教师讲评总结。分组研讨环节一般在一小时左右研讨1至3个问题。由于同步研讨的是“小问题”,用时短的3至5分钟,用时长的15至20分钟,所以一堂同步研讨案例教学少则研讨4至6个问题,多时研讨8至10个问题,改变了通常案例教学只有一个研讨环节的做法,使案例教学成为一个接一个的连续研讨活动。

  2.课堂教学增强了有效性。应急培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,同步研讨案例教学在学员研讨完后,教师把学员的研讨结果与真实的应急处置情况比较,让学员以实际情形做参照,在比较中判断自己的观点或做法是否正确,增强了培训的实效。

  3.学员有了更大参与性。常规案例研讨往往由各小组推举一名学员代表本组陈述讨论意见,发言人数少,学员参与度不高。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变一两次讨论为多次多问题讨论,几乎可使每个学员都有发言机会,更好地调动了学员积极性,扩大了学员参与度。

  4.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需要解决多个小问题,研讨中会出现不同意见的交锋,多种观点的碰撞,形成讨论高潮,一改有些案例教学研讨不起来的沉闷气氛。

  5.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做引导,以学员为主体的能力培训方法。学员在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中不断研讨新的问题,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,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,教师则仅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。

  三、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案例教学的流程

  常规案例教学的通常做法是:教师介绍案例教学目的和案例发生的背景;学员阅读教师提前或当堂发给的案例材料;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并进行分组;学员根据案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;每组选出代表发言及自由补充发言;教师对各组表现及讨论结果进行点评、总结。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案例教学不受常规案例教学模式的束缚,主张围绕“怎么做”,重构案例教学流程。

  课前,教师要根据培训对象、人数、目的、时间,整合所用案例的“问题框架”。不给学员发案例资料,不事先告知案例的内容、处置的结果和研讨的问题,以利学员在仿真应急状态下思考和解决问题。

  课始,教师不必介绍案例发生的背景,在简要说明研讨要求后,即抛出第一个令学员比较感兴趣的问题。

  课中,解决应急问题的研讨时间要短,各组汇报针对每个“小问题”的研讨结论后,教师便提供当时的实际情形,与学员的研讨结果做比较,让学员自我判断是非优劣。教师只在学员遇到技术困惑时给予必要提示,只对学员的研讨表现进行激励,基本不表明自己的看法。根据教学目的,在某些研讨环节,教师对应该让学员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适当做些补充说明。

  课终,所有问题研讨结束后就可下课,不设教师讲授的环节,教师不做阐述经验教训的总结,不讲事先准备好的所谓正确观点。但可设置一个师生互动环节,就事件如何处置会更好或怎样研讨更有效等方面交流意见。

  四、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

  在“问题框架式同步研讨”案例教学过程中,研讨占用2/3至4/5时间,学员真正成为主体。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,应扮演五种角色。一是故事家。教师要像讲故事那样介绍所讲的突发事件,有情节,有悬念,尽量吸引学员的注意力。二是引导者。教师要不断推进“故事”发展,不断提出问题,引领学员深入研讨。三是解说人。当学员研讨完一个小问题后,教师要像影视戏剧中的旁白那样充当解说人,告知学员当时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实际处置该问题的做法,让学员从对比中学习、感悟、升华。四是咨询师。当学员在研讨中不明事件环境或技术性程序性工具性问题时,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略加提示。五是资料员。根据案例教学目的,教师可在某些研讨之后,恰当补充介绍相关知识或技能,拓展学员的知识视野。

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)

上一篇:党校培训重质量 课堂教学是关键

下一篇:刘萍萍| 浅谈住房城乡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