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欢迎进入全国市长研修学院(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)

设为主页 | 收藏本站 | English |   注册

logo

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(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)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院新闻 > 国际合作丨“2025国际合作生态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”对话交流顺利召开

国际合作丨“2025国际合作生态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”对话交流顺利召开

阅读:25时间:2025-11-06 13:38:30

分享至:

分享到朋友圈

X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 “扫一扫”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。

字号:【小】【中】【大】

       10月29日上午,“2025国际合作生态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”对话交流在“2025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”分论坛顺利召开。本次论坛活动由全国市长研修学院(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)、中国市长协会主办。

       陈勇同志指出,10年前,联合国发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,这些目标与城市治理、城市发展新动能的追求高度契合。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有一类独特的城市,即,中外合作生态城。这些生态城市,是十多年来,我国与新加坡、法国、瑞典等国家合作、共同建设的,他们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、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。近两年,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与各地生态城共同探索建立合作交流机制。

聚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分享经验做法       
       我国生态城分别从绿色建筑、生态治理和绿色能源展开介绍,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。
 
       孙晓峰副主任:中新天津生态城深耕绿色建筑领域,获国家绿色生态城区、国家人居环境奖、C21可持续发展城区解决方案等荣誉。截至目前,已建绿色建筑2700万平方米,高星级占比93%,居全国前列。
       其从五方面推进:一是健全管理制度,出台《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暂行规定》,将要求融入规划审批,建节能考核机制;二是完善标准体系,编制22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标准;三是强化政策保障,制定高星级及超低能耗建筑奖励办法;四是推动技术创新,建成公屋二期被动房、获亚太先锋奖的不动产登记中心零能耗建筑,还推动企业研发太阳能热水一体化机组;五是搭建信息化平台,建成CIM 等平台实现精细化运营。
 
       钱鹏副主任:中法武汉生态城将水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放首位,以什湖、马鞍山为南北生物多样性中心,汉江、后官湖为南北生态屏障,借生态廊道串联,构建“生物多样性中心+生态缓冲区+生态廊道+生态屏障”框架。
       其濒临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,属全球九大候鸟迁飞区、我国三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。已开展中法半岛小镇后官湖生态保护利用,建成滨湖生态涵养带,成为2022年《湿地公约》第14次缔约方会议示范区;推进什湖生态治理,获法国开发署7000万欧元贷款,融合中法生态理念技术,建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引江灌湖城市水道。当前,中法生态城蓝绿空间比例62.7%,自然湿地和水系占比15.6%,人均生态用地130平方米、人均公园绿地16.8平方米。
 
       虞昊晟副局长: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聚焦绿色能源行动,构建低碳安全绿色能源体系以降碳排放强度:一是落实全域太阳能、建筑光伏及浅层地热能利用,确保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100%;二是推广分布式能源,试点区域供冷供热系统、设分布式能源中心并多能互补管理;三是推动建筑用能结构优化,2025年末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50%;四是在产业园区试点用户侧储能、中水源热泵利用及能源微网智慧管理。
       此外,生态城按绿建三星标准打造清晏路规划小学(已投用)作为样板,其建筑屋顶铺光伏发电系统替代常规能源,用高效空气源热泵控温,还推广用户侧储能、充电桩及雨水回收再利用。
 
       袁立洪委员:分享两个案例,一个是2002年英国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,是全球首个零碳排放社区、英国最大低碳社区。95%钢结构来自回收废料,建筑紧密相邻减散热,墙厚超50厘米且带高效隔热层;兼顾成本与环保,优化布局降能耗,整合自然通风、节能技术与中水回收,建公共交通网和自行车设施,推“步行者优先”与汽车共享,证明生态设计与经济效益可协同,仍是全球典范。
       另一个是德国弗莱堡沃邦零碳社区,热电联产站以80% 木屑、20%天然气高效供能,光伏屋顶供绿电;每千人仅172 辆私家车,70%居民无私家车,靠自行车道、有轨电车及汽车共享构绿色出行,还规划五座个性化绿化带守护绿色空间。
 
       梁东总规划师:西咸新区坚持“绿色发展、生态立区、文化立城”,推动生态治理、历史传承与城市建设融合。一是尊重自然构韧性格局:优先定生态空间,控城市规模防 “摊大饼”,依自然山水与丰镐遗址建蓝绿空间,打造 “人” 字形大遗址保护带,以农田、河流、遗址带作生态屏障。二是以水润城修基底:重点推进昆明池修复,引沣河、汉江水,配2万亩湿地,水域较十年前增35%,成候鸟栖息地且能降温2-3度,未来核心水域达10.8 平方公里(1.5个西湖)。三是海绵赋能破北方难题:2015年成西北首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,已推广3500万平方米,如诗经里小镇用透水砖防积水、绿廊公园靠雨洪系统解内涝。生态治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核心,夯实生态底子方能高质量发展。
 
 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
       与会嘉宾分别从“创新城市”“宜居城市”“美丽城市”和“韧性城市”四个方面谈思考、谋划工作。
 
       孙晓峰副主任:中新天津生态城2008年建设之初,中新两国确定 “人与人、人与环境、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” 的 “三和”目标,17 年来围绕此创新实践。一是人与人和谐共存:借鉴新加坡经验,采用组团化布局与三级居住体系,组团内居业混合,促进职住平衡;二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:创新“先底后图,生态优先”规划,保留全部湿地、治理2.6平方公里污水库;与新加坡合作建全域花园城市,沿河湖湾海建150公里绿道串联40个公园,打造“半程花路半程海” 马拉松品牌,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等,将赴日内瓦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,优美环境吸引21万新增人口;三是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:坚持产城融合,建成10个主题产业园,规上工业达300亿,成天津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地。
 
       钱鹏副主任:一是强化产业导入,打造产业创新之城:推动高端服务业提质,构筑现代服务业新高地;加速数实融合创新,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;依托核心资源,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;二是完善城市功能,打造生态宜居之城:优化城市空间结构,塑山水人城相融新格局;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,提升区域循环畅达度;健全优质共享公共服务,建人民满意幸福家园;三是彰显绿色底色,打造低碳示范之城:厚植生态基底,构蓝绿交织生态网络;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城市,争创全市绿色发展标杆;提升城市安全韧性,筑牢可持续发展安全底座;四是深化对外开放,打造中法合作之城:强化中欧(法)战略合作,提升对外交往功能;构建全球化精准招商体系,增强国际竞争力;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,建内陆开放新高地;五是创新社会治理,打造和谐共享之城:推进乡村振兴,塑城乡融合样板;建设智慧城市,提升治理水平;提升基层治理效能,构建共建共治格局。
 
       虞昊晟副局长:中瑞生态城力争建成以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及技术为主导,靠低碳科技创新降碳排放、促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型城区范本。其以绿色能源、出行、建筑、市政、街区、产业、人文七大行动为建设之基,指导十大工程落地。在2.4平方公里区域内打造绿色低碳新型生活空间,坚持以人为本,突出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”融合。
       同时,构建全民 “双碳” 管理平台作为长效管控机制,对区域内各项指标数据实时监测,实现 “双碳” 建设持续迭代与成效可视。
 
       袁立洪委员:北京亦庄从三方面强化城市韧性:一是夯实基础设施韧性,建稳固基底。市政设施兼具智慧感知、快速修复与多重备份能力,打造“可靠冗余”能源体系,供电可靠率、供热季万平米工单量居全市首位;构建“立体防灾” 生命线系统,提升设施抗震防洪标准;借物联网和AI建 “智慧感知”预警体系,实时监测城市部件,推动风险防控变被动为主动;二是创新城市治理韧性,推智慧模式。作为北京较早海绵城市试点,构建跨尺度“全海绵城市”体系,已建近300个海绵项目,透水铺装超130公顷、下沉绿地超170公顷、雨水调蓄池容积破11万立方米,总调蓄能力约20万立方米,成功应对极端降雨;三是培育社会协同韧性,创共治格局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,深化政企应急协同;建行业风险双重预防机制,推动企业主动风险管理;推出“安全伙伴计划”,以重点企业联动周边企业提升安全效能。
 
       梁东总规划师:西咸新区以 “双碳” 为城市转型核心引擎,从三方面推进:一是创新规划建设模式,树“精明增长”理念,全域划5-10平方公里重点片区,统筹要素集中投放,用“行政+技术”伴随式管理保障实施;二是培育绿色产业,避高耗能老路,重点发展光伏、氢能等新赛道,依托隆基绿能等“链主”企业,建近100平方公里十大产业园;探索建筑垃圾再生利用,企业3分钟内可将其转化为再生骨料,95%以上成再生建材;三是创新绿色技术,全国率先推“取热不取水”中深层地热能供热技术,已推广2700万平米,一采暖季减标煤43.2万吨、二氧化碳116.1万吨,还向多地推广500万平米,形成可复制经验。需将“双碳”融入城建,以绿色产业牵引城市可持续发展。
       为进一步凝聚共识、推动行动,在对话交流环节尾声,中新天津生态城、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、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,以及全体参会代表,共同发布《中国国际生态城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倡议》。倡议明确,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,强化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,以生态城建设为抓手,加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,携手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,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
 
 
 
研究报告联系部门:
国际合作处(世界城市日办公室)
电话:010-64920468
电子邮件:guohechu620@163.com

 

上一篇:智库信息 | 第七期“市长智库大讲堂”在合肥市开讲 全河作专题辅导

下一篇:2025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分论坛“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”在重庆举行